關于倉頡造字,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近似于神話的傳說,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,黃帝統(tǒng)一華夏之后,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,遠遠滿足不了要求,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,造字。于是,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臺上造屋住下來,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。可是,他苦思冥想,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。說來湊巧,有一天,倉頡正在思索之時,只見天上飛來一只鳳凰,嘴里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,正好掉在倉頡面前,倉頡拾起來,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,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么野獸的蹄印,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。獵人看了 看說:“這是貔貅的蹄印,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,別的野獸的蹄印,我一看也知道。”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(fā)。他想,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,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,畫出圖象,大家都能認識,這不就是字嗎?從此,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,譬如日、月、星、云、山、河、湖、海,以及各種飛禽走獸、應用器物,并按其特徵,畫出圖形,造出許多象形字來。這樣日積月累,時間長了,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。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,黃帝非常高興,立即召集九州酋長,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,于是,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。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,后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“鳳凰銜書臺”,宋朝時還在這里建了一座廟,取名“鳳臺寺”。 上述這些雖然都是傳說,不足為據(jù),但其內(nèi)涵卻不無道理,這就是文字從圖畫中來,最早出現(xiàn)的文字是圖畫文字。至于文字的產(chǎn)生,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問題,或者說,對中國文字的產(chǎn)生作現(xiàn)實、客觀的分析,不難看出,文字是人類社會某一發(fā)展階段上的必然產(chǎn)物,是原始人類在長期生產(chǎn)實踐中逐漸形成、演變而來的,它不可能是由哪一個人單獨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的。或許倉頡曾對朦朧中的圖畫文字作過一次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整理,也未可知。至于倉頡作書、也就是文字誕生的年代,歷史上眾說紛紜。比較統(tǒng)一的說法是“倉頡是黃帝的史官。”倉頡造字當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紀的黃帝時期。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,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,中國的文字──漢字,已經(jīng)誕生并日趨成熟了。 |